【給青少年的你:超前佈署的職場能力養成】

我的未來不是夢,只是夢到現實又怎麼拉近距離?首先,我們需要先確定所處的位置在哪,又想到達哪個座標。回顧過去的學涯,最熟悉不過的或許是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社會、自然等主要科目。我們對職業的了解或許大多是從親友、學校與媒體的資訊而來,難以聚焦生涯目標往往是青少年階段常見的難題。面對實習環境的洗禮,究竟是更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理想的、適合的工作,還是更迷惘而不知往哪裡前行?邁向職場,首先需要從認識自己開始。當你是最了解自己的專家,才曉得如何讓對你不熟悉的職場對你感到好奇、逐漸認識你,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。
📕生涯興趣支撐你在職場的動力
學者HOLLAND提出生涯六碼,將生涯興趣分為:實用型、研究型、藝術型、社會型、企業型、事務型。邀請你可透過紙本或線上量表了解自己較有興趣投入發展的取向。同時,也可以回想你曾經「嚮往過的三個職業」,思考這些職業是什麼吸引了你?又或者,可以從自己「印象深刻的三個愉快經驗」開始整理自己的興趣分布:需要與人互動或是可獨立完成?再者,社群軟體的瀏覽、按讚分享與發文,也紀錄著日常生活的軌跡,那些頻繁出現在動態牆的資訊或許象徵著你的興趣來源。
投身有興趣的領域有助於引發我們想學習、鑽研的「勝任感」,帶來職涯路上的前進動能。即便找不到能引發學習熱情的工作,也可以先從列出「確定無意願從事的工作」開始,避開生涯地雷、逐漸聚焦自己的興趣場域。
📘優勢能力累績你的職場生存韌力
考試引導教學的制度往往讓我們習慣聚焦在需要補足加強的能力,而非培養我們欣賞自己的眼光。因此,透過日常生活習慣與休閒興趣的觀察,是釐清、確定優勢能力的捷徑。
你或許喜歡閱讀書籍小說、尋寶桌遊;偏好觀察自然、動植物的變化;擅長運動或手作;徜徉於音樂旋律的趣味;能察覺自己的心情好壞;容易與大家打成一片、喜歡幫忙他人。這些優勢能力有助於我們找到自己的職涯舞台,能更順利地累積成就感。而成就感提升了自我價值與工作意義感,成為支撐我們面對職場困難的力量。畢竟,職場新鮮人的挫折常有,但若因此沮喪失志,沒有勇氣經歷學習與適應的關卡、從而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優勢,是一件再可惜不過的事。
📗在找到屬於自己的職場舞台之前,先找到自己的職位
影響求職決定的因素涉及工時、地點、所需能力、公司規定、薪資福利、發展前景等,現實往往難以兼具理想中的職業條件。在獲得伯樂賞識以前,恐怕已待業數月。有家人支持尚能維持生計,然而,擁有一個職位是大多數人都盼望早日實現的事。
工作的困難一定不少,但沒有開始求職行動的勇氣,就沒有通往目標的可能。因此,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的精神是職場新鮮人開啟資歷之路的門票。鎖定「不排斥、做得來」的合法工作,透過薪資報酬累積職能、自信與成就感,將能減緩無生產力帶來的焦慮與自我否定。
📙溝通習慣反映你的責任感
每個人都像是獨一無二的電腦,有著不同的物件與性能,因此要能夠與他人順暢溝通不是容易的事。即便工作內容多為獨立作業,仍免不了與他人打交道的情境。尤其職場許多人求快求好,往往難以等待、澄清與核對。而如何主動表達自身的想法感受以避免誤解產生,是職場最重要的生存技能。例如透過輔具(如白板筆談、螢幕聽打軟體),提升表達的精準度與訊息確認的效率;藉由與親友師長對話演練,了解如何清楚地表達與適當的回應。
更重要的是,職場中往往不會有熟悉手語的夥伴協助轉達,也可能沒有就服員在旁向職場人員說明。因此,練習獨立表達、即時向主管與同事表達自己的需求十分重要。例如請病假、事假,或是需要有人指導教學、一起分工合作,主動提出、預先告知的態度,除了有助於組織的人力調度與代理補位之外,亦能在他人心中形成積極負責的工作形象。進而有機會獲得更多信賴與委任,有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。
📔透過預習與復習讓自己加速暖身
在投入職場以前,建議善用人際支持,請教有求職、工作實務經驗的學長姐關於職場的疑惑與困難。能夠連結到有相關領域的人脈、蒐集到的資訊會更精確實用,有助於做好心理準備、擬定因應策略。例如:服務業、餐飲業、製造業等工作內容的體力活不少,可透過健走、爬樓梯等運動及營養飲食提升體能;工作是排班制可能影響生理時鐘及社交人際,可透過寢室環境調整及聯繫碰面的時間安排,減少因工作帶來的生活變動。
錄取後的初期,是紮穩工作職能基礎的關鍵時刻。「不懂、不會」是常有的事,但「不問」常常是職場大忌。問問題不代表沒有能力,反而有助於讓他人對自己留下認真學習的印象。有疑惑困難時,盡可能鼓起勇氣即時詢問職場前輩或主管,避免因確認不足、錯失處理時機而導致更嚴重的結果。
同時,針對工作內容建立複習的習慣十分重要,像是透過自問自答、默寫的方式檢核自己有哪一些流程不清楚、哪一些步驟容易忘記。複習有助於熟練職能,較能減少工作出錯的頻率與他人的批評。但若已經度過培訓階段,提問前建議想一想:對於這個疑惑難題,難以克服改善的是什麼?已用了哪一些解決方法?而目前需要怎麼樣的協助能往達成目標邁進?上述能夠「將困難說清楚」的反思、分析與評估,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展現,能讓工作組織了解你目前的適應狀況,而能擬定有效的協助措施。

📒發展多元紓壓策略,培養職涯續航力
投身感興趣的工作,能讓我們帶著意義感與使命感的心情面對困難,而非「誰來執行任務都沒有差別」的感受。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,也是讓自己的職涯旅程能走得較遠的關鍵。像是電腦同時進行過多的程式運作、負載過多的軟體時容易導致當機,人也需要適當的休閒與放鬆才能減少倦怠(身體不適、情緒不定、空虛無聊、人際困擾等情形)。
在疲憊中勉強自己要更努力、不能失敗,往往更焦慮而影響注意力、記憶力不佳,導致表現更差。因此,當我們面臨工作困難時,除了自我練習與求助他人之外,也需要給自己進步的時間突破瓶頸。降低自我期待、調整目標的難度,能讓我們產生「變得容易一點」的眼光,對事情的處理能較有信心,情緒較平穩放鬆,而較能發揮原有的優勢能力。
職涯之路如同一場馬拉松旅程,比起觀察周圍他人的進度,更重要的是關注自己往目標前進的速度,跑得遠比跑得快更重要。適時補充休息、調整體力再啟程,往往能讓我們像充電般獲得滋養與活力,有更好的思考、判斷與效率。深呼吸、運動、踏青、聽音樂、手作、園藝、與親友或寵物相處,都是值得嘗試的紓壓妙方,也讓我們在工作與個人生活中能夠取得平衡,在職涯之路上穩健地前行。
*本文經同意後公開,版權歸台北市立啟聰學校所有,轉傳請註明出處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如何對伴侶表達需求是不容易的智慧】

【照顧身心的SIBAM模式】

【越是重要的話,越要慢慢說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