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別讓慣性的「應該」,形成關係的阻礙】
那是一個送女兒上學的日常。
急急忙忙是我們母女的常態。
為了準時到校,
我一邊鎖著門,一邊請女兒先將電梯按到住家的樓層。
不料一轉頭發現電梯門正好關上,
雖然即時拔腿過去按電梯鈕、仍舊是趕不及,
我趕緊搭另一部電梯去會合。
搭電梯時心裡飄過許多擔心,
不曉得女兒會被電梯帶到哪個樓層?
她可以順利到地下一樓停車場等我嗎?
她沒有感應磁扣,應該不會上來找我吧?應該會在地下一樓等我吧?
正當我努力的安自己的心,電梯恰好開門…
竟然沒有女兒的身影!
看到她搭的那部電梯停在家裡那層…
納悶著沒有磁扣的女兒是怎麼上樓的呢?
當下趕緊再搭上樓,沒想到她也不在那!
我更慌了,想著這是都市傳說、人間蒸發嗎?
女兒六年級了,
應該知道走失的時候如果兩方都移動,是更難找到對方的!
眼看已經時間越來越晚,不出發不行了,
她應該知道我們的目的地都是停車場的!
再次往地下停車場移動時,我心裡祈禱著:這次可以遇到吧,拜託…
還好命運沒有讓我們錯過太久(有點淒美的形容?!)
再次走到地下一樓時,終於看到女兒的身影了!
她一臉焦慮的神情說著:
媽媽你跑去哪裡了!我找你好久!
我想說你應該在家裡那一層啊!你去哪裡了?
我無奈的說:
我去找你呀!
想說你應該會知道我們都得從地下一樓出發,你會在那裡等我。
而且我想說你又沒有磁扣,沒辦法搭電梯上樓,
你是怎麼上去家裡那層的?
走散時候的原則是,小孩不能動,要由大人去找小孩呀!
而且像這個情況,是要由可以控制電梯的人去找人的!
女兒:
好啦我知道了!
我剛才就是只想要趕快跟你會合,
所以才會想上樓,還好遇到鄰居幫我按電梯。
我:
總之這次經驗告訴我們,
按電梯的時候,等人到齊了再進去電梯。
如果走散了,記得在原地等我喔!
兩個人都移動,就更找不到對方了!
當天上學仍舊是遲到了,女兒帶著哀怨的神情步入校園。
當下我開始反思:
今天的狀況雖然罕見,但是人有找到就好。
我怎麼這麼容易又開始碎念模式了?
剛才口氣好像太急了,或許讓女兒感覺到被責怪了…
接著,我思索著這次事件是如何發生的?
我發現,原來是因為我和女兒對彼此都有著既定的期待。
我們都認為對方「應該」要能知道自己的心思,
「應該」要理解自己的考量,
「應該」要有心有靈犀的默契!
就是這些「應該」,
讓我們本來可以早點重逢,但卻更加錯過。
當我們越是看重對方,
我們對彼此就有更多期待。
然而,「默契」與關係的重要程度不是正相關。
因為熟悉,讓我們習慣用舊有的視框看待彼此,
各自有著自己的假設與期待,覺得對方的反應會在預料中。
然而,這些「應該」的想法,
卻阻礙了我們用好奇的眼光理解他人,形成更多誤解。
讓我們很難看見一個人的多元樣貌,無法真誠互動。
也可能讓我們覺得「說了也沒用」,因為對方已經有成見了。
這些「應該」如果繼續累積下去,關係的斷裂也只是早晚而已。
這次我與女兒因為對彼此的既定想法,延遲了會合的時間。
好在只是錯過了在電梯的重聚,
而不是錯過了那些可以增進理解的機會,
不是錯過了那些可以修復關係的時刻!
我覺察到,在「應該」的想法浮現時,
我可以練習告訴自己,這是慣性的作用。
眼前的這個人,不見得如我所預想,
他也不需要符合我的期待。
是什麼,讓我這樣看待他/她?
能理解彼此的兩個人,不是天生有著多好的默契,
而是歸功於後天不厭其煩的磨合與溝通。
讓我們一起練習,
在每一次「應該」的想法浮現時,看作是反思自己的好時機。
練習透過呼吸的調節,緩衝那些即將脫口而出的話。
練習先聆聽對方的想法,為自己爭取思考判斷與組織表達的時間。
練習在話說出口後,與對方核對與確認彼此的原意。
讓我們一起練習,
珍惜每一個我們與重要他人度過的日常。
留言
張貼留言